作品独具匠心,设计巧妙,腹部圆滑饱满,至下敛收,形制优美大气。作者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晓锋,此作釉色温润,色彩自然融合,完美而和谐,在观者内容悄然融化。
藏品介绍
观此作,撇口,短颈,肚大鼓园,圈足,设计感十足,形制亦极为巧妙。整器以窑变工艺精制而成,色调纯正自然。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此作釉面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虽色调丰富,却毫无凌乱之感,和谐之妙满布画面。
富贵尊属钧窑瓷器,须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方可完成,这一遍遍,一次次的加工,存在巨大风险,此作如此完美、细腻、精妙,实为难能可贵,推荐珍藏。
制作工艺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产于河南省禹州市。位居我国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首,历经千年而不衰,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以其“神奇诡秘”“窑变无双”的惟一性,昭示了“唯吾独尊”的王者风范,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它靠严格的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窑炉内温度、气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使钧釉内成色元素形成不同的色彩和花纹,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这种窑变工艺使“和樽”色彩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似玉非玉胜似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加上变幻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的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浩然之气,具有千古耐看的艺术魅力。
升值潜力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是世界上惟一经1300度高温窑变瓷,历来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自唐宋起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贡瓷,专用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五大名瓷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尚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供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每年只准烧制三十六件,遴选入宫,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
钧瓷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家中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说,自古就成为身份地位象征,当今仍是国家领导人馈赠各国政要的珍贵国礼。
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张宗宪旧藏的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器形仿自元末明初瓷器,成交价1972万港币;
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钧窑天青釉仰钟式花盆以3952.75万港币成交;
2010年秋拍的清乾隆炉钧釉地金酱彩浮雕夔龙拱福图仿古铜式双耳瓶,以4546万港币的价格成交,高出估价两倍有余;
2011年春拍,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洋彩缠枝花卉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竟然拍至7010万港币。
作者简介
杨晓锋
杨晓锋,男,1970年7月16日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高级工程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的者、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自幼受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钧瓷技艺的熏染,在钧瓷大师刘富安的言传身教下,钧瓷制作技艺逐渐成熟,尤其手拉坯作品在钧瓷界独树一帜,受到同行及收藏家们的一致好评并赢得诸多荣誉。
所获荣誉
2007年作品“斗笠碗”荣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铜奖。
2007年作品“东方明珠”荣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奖。
2007年为纪念周恩来恢复五大名窑五十周年,作品“玄音”被浙江省龙泉青瓷博物馆永久珍藏。